最近关注着油管电影评论频道 Filmento。他提到了一个关于剧本写作的论点:
(基于角色的动机是戏剧冲突的泉源而论,)个人化的动机往往能够释放出比非个人化的动机强大得多的冲突能量。
----
他举出了的一对例子,是电影《美国队长3:内战》和《超人大战蝙蝠侠》的平行对比。
美队与铁人的冲突以索科维亚协议(“超级英雄招安”法案)为核心开展。以非个人化动机而论,身为军人的美队按理应该支持招安,财大气粗目无法纪的私企总裁铁人则按理应该反对法案。但电影中的安排恰好相反,故事为二人选择了更个人化的动机:美队的好基友冬兵曾被当权方谋害,自己也曾被CIA害的很惨,因而不再信任当权方;而铁人方面,他在《奥创纪元》时缔造了一场大灾难,害死不少平民,因而对“超级力量”渐发心存内疚与畏惧,不再信任个人英雄主义。表面看,个人化动机(经历与回忆,过去留下的阴影)引发的冲突对比非个人化动机(和平、正义、未来与自由之类的问题)的时候情况相差无几,结果都是机场大战,然而一旦大局渐稳,招安法案的冲突逐渐褪去,新的“触发物”(冬兵是铁人的杀父仇人)突然出现,“公义性”冲突变成了完完全全的个人仇怨,而个人仇怨之强大,使得投降或道歉不可接受,也阻绝了像“玛莎”那样的奇迹和解魔咒的生效。
所以,Filmento 认为就营造冲突的效果而言,个人化动机比非个人动机要好用。
----
个人吐槽几句。
《无限战争》和《终局之战》,这两次的复联和灭霸之间发生的冲突恰好也符合这个关系:《无限战争》里,灭霸与复联之间是在谈“公事”;到了《终局之战》,复联与灭霸双方都变得“自私”到了极点——按照 Filmento 的论点,《终局之战》里的冲突力量应该是比《无限战争》的更加强大喽?就结果看,还真的是这样耶。
不过,《终局之战》的情感强度依然比《无限战争》里的要弱得多。这也是显然的。
----补记----
附上原视频: Why Civil War Worked and Batman v Superman Failed | One v One (油管)
我发现我将他的逻辑理解反了。他在做的是引用这条论点去论证《超人vs蝙蝠侠》不如《美队3》,而不是在利用两部电影的平行对比去论证这条论点。让我纠正一下自己吧。
他似乎还未做《无限战争》与《终局之战》的对比,估计是因为《终局之战》的“剧透保护”还未过期吧。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